供应链管理(SCM)这一术语的诞生可以定位在1982年6月,当时博思艾伦咨询公司的顾问Keith Oliver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阿诺德·克兰斯多夫的采访时,首次公开使用了这一表述。然而,如同所有伟大的概念创新,供应链管理这个概念背后的思想远早于其命名。
Oliver提出这一术语源于他为荷兰电子巨头飞利浦公司提供咨询的实际经历。在飞利浦,他观察到一个典型的企业困境:各职能部门如同孤岛般运作,目标冲突明显。制造部门追求长周期、大批量生产以最大化设备利用率,而营销部门则要求产品组合多样化以响应市场需求。这种内部割裂导致库存积压、响应迟缓和资源浪费。
"我们需要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整个流程视为一个单一、整合的实体来管理,而不是割裂的职能部门,"Oliver当时这样构思。最初,他的团队将这一解决方案称为"整合库存管理"(Integrated Inventory Management),并创造了缩写"I2M"。当Oliver解释这一概念时,一位名为Van t'Hoff的飞利浦经理直截了当地问道:"既然你们描述的是将供应的链条作为一个整体管理,为什么不直接称它为'整体供应链管理'呢?"这个更为直观的名称很快被采纳,并通过媒体报道传播开来。
Oliver在1982年提出的初始定义至今仍有启发意义:"供应链管理是为了尽可能有效地满足客户需求,对供应链的运作进行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供应链管理涵盖了从原点到消费点的所有原材料、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的移动和储存。"这一定义虽然简朴,却准确地捕捉了SCM的核心:它是一个跨部门的管理系统,目标是高效满足客户需求,范围涵盖从原材料到终端消费的整个流程。
深入探究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源流,能追溯到三大学科根基。首先是物流学,二战后,物流概念逐渐应用于商业领域,最初主要关注实物分销,即如何高效地将产成品从生产地运往消费地。"单元化载货"概念的提出与应用(如托盘化)、集装箱运输的标准化,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等早期信息技术的引入,标志着这一领域的重要发展。
第二个重要源流是运营管理,特别是其前身工业工程。弗雷德里克·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强调通过流程分析和优化来提高效率;亨利·福特的流水线生产模式展示了大规模标准化生产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对物料供应、库存控制和生产计划协同的新挑战。库存管理理论的发展,如经济订货量(EOQ)模型和物料需求计划(MRP)系统,为有效管理库存提供了数学工具。丰田生产方式中蕴含的准时制(JIT)和精益思想,强调消除浪费、优化流程、降低库存,对后来的SCM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对SCM概念化贡献最为独特的,或许是麻省理工学院Jay Wright Forrester教授开创的系统动力学。Forrester在1961年出版的《工业动力学》中,首次将工业系统视为一个复杂的、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整体。他认为,企业的成功取决于信息流、物料流、订单流、资金流、人力和设备等多个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关系。
通过对通用电气家电部门的研究,Forrester揭示了一个关键现象:即使终端需求只有微小波动,沿着供应链向上游传递时,订单量和库存水平的波动会被逐级放大。例如,零售端10%的销售增长可能导致工厂生产计划出现剧烈波动,库存积压或短缺。Forrester指出,这种现象(后来被称为"牛鞭效应")主要源于系统内部的结构性因素,如信息传递延迟、订单批量处理、需求预测更新机制、价格波动以及各环节基于局部信息的"理性"决策,而非仅仅是外部市场变化所致。
Forrester的研究深刻揭示了供应链的系统性本质:问题往往不在于个别环节的效率,而在于整个系统的结构和互动模式。他强调,由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管理者往往难以直观理解复杂系统的非线性行为,看似合理的局部决策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整体后果——这就是他所称的"反直觉行为"。这种系统思维为后来的SCM理论提供了重要基础,指明了从整体视角理解和优化供应链的必要性。
尽管"供应链管理"术语在1982年就已问世,学术界对这一概念的全面探索却经历了一个相对缓慢的启动期。研究文献回顾显示,在1985年至1997年间,提及"供应链"或"供应链管理"的学术文章数量非常有限。Houlihan于1985年在《国际实物分销与物料管理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是较早探讨SCM整合效益的学术成果之一,但当时此类研究仍属少数。
这一时期,学术界对SCM的确切定义、范围及其与传统物流、采购等领域的关系也缺乏共识。一些学者将SCM视为物流的一部分(侧重外部协调),而另一些则将物流视为SCM的组成部分(认为SCM是更宏观的整合概念)。这种初期的多样性反映了新领域形成过程中的探索与争鸣。
转折点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1999年之后,SCM相关学术研究和出版物呈现指数级增长。这一变化由多重因素共同驱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企业越来越多地进行全球采购、生产和销售,使得供应链变得更长、更复杂;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竞争的焦点从单纯的产品竞争转向基于时间(如快速响应)和质量的竞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的广泛应用以及互联网的兴起,为供应链整合提供了技术基础。
在这一蓬勃发展期,几位关键学者的工作奠定了SCM理论的基石。沃顿商学院的Marshall Fisher教授在1997年《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What is the Right Supply Chain for Your Product?"一文,提出了根据产品特性匹配供应链战略的经典框架。Fisher观察到,许多公司在供应链管理上投入巨大却收效甚微,原因在于未能根据产品特性选择合适的供应链战略。
Fisher框架的核心思想是战略匹配:功能型产品需要匹配效率型供应链,而创新型产品需要匹配响应型供应链。如果将效率型供应链用于创新型产品,会导致缺货和错失销售机会;反之,将响应型供应链用于功能型产品,则会产生不必要的成本。这一框架至今仍被广泛应用,帮助企业在效率与响应性之间做出明智权衡。
斯坦福大学的Hau Lee教授同样做出了多项开创性贡献。他与合作者在Forrester工作基础上,对牛鞭效应进行了更深入的实证研究和理论分析,其1997年发表在《Management Science》上的论文成为该领域的里程碑之作。Lee等人系统分析了导致牛鞭效应的四大根源(需求信号处理、批量订购、价格波动和配额博弈),并提出了相应的缓解策略,如信息共享、渠道协调和战略伙伴关系等。
2004年,Lee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The Triple-A Supply Chain",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供应链范式。他认为,在快速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仅追求速度和成本效率已不足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3A"理论强调,敏捷性、适应性和协同性三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供应链韧性和持续竞争力的基础。
另一位重要学者Martin Christopher教授的工作则聚焦于精益供应链与敏捷供应链的概念区分。精益供应链强调消除浪费、降低成本,适用于需求稳定、可预测的环境;而敏捷供应链注重快速响应市场变化、灵活性和速度,适用于需求多变、预测困难的环境。Christopher还提出了"Leagile"(精益+敏捷)的混合策略,建议企业在供应链的不同阶段或不同产品线上采用不同策略,以平衡效率与响应性。
除了学者的理论贡献,学界与行业协会合作开发的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代表了供应链管理标准化的重要里程碑。该模型最初由咨询公司PRTM和供应链理事会(Supply Chain Council, SCC)于1996年开发,目前由ASCM(前APICS)负责维护和更新。
90年代随着企业战略出现重大转变:聚焦核心能力,非核心业务外包。许多公司将原先内部的制造、物流职能外包给专业OEM生产商和第三方物流(3PL)公司,从而形成跨组织的供应网络。这种横向一体化模式取代了过去垂直整合的“大而全”模式。这个时代汽车行业大量零部件供应商从整车厂独立出来,成为新的行业巨头。
同时企业随着贸易自由化和通信技术进步,供应链在90年代加速全球化。企业开始在全球范围配置供应基地和市场,例如电子产业将生产外包至亚洲、在欧美销售。供应链的地理跨度扩大,使运输、关税、跨国协调成为新的挑战。
由此,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者需要管理的不再是内部的直线流程,而是分布于各合作伙伴之间的网络。这一转变要求供应链可见性和伙伴协同:品牌厂商需要掌握深层次的供应网络动态,合同制造商需要应对来自不同客户的物料需求和库存管理为指导跨企业合作,学界和业界提出了供应链伙伴关系、战略采购管理等理论体系,通过与少数可靠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来提高全链效率。
200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供给越来越充裕,“需求驱动供应链”理念兴起。咨询公司(如Gartner)倡导企业从传统的推式供应模式转向以市场需求拉动为导向的供应链,即通过消费者需求信号来驱动生产和补货。这一思路催生了协同规划、预测与补货(CPFR)等跨企业协作框架,促使供应链各方共享销售预测、库存数据,从而在整个链条上实现供需同步。集成供应链计划理论体系(S&OP)也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2010年代,多起供应链中断事件凸显了弹性的重要性。2011年日本大地震和泰国洪水导致全球电子、汽车供应链断裂,企业纷纷评估供应链韧性并投资构建冗余。实践上,出现了强化供应网络弹性的举措,如建立双重供应源、增加安全库存、实施更严格的供应商风险评估等。2010年代中后期,“可持续供应链”成为新趋势。监管和消费者要求企业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促使供应链管理者关注减碳、高效能源使用以及公平贸易采购等。大型跨国公司在采购准则中加入社会责任标准,优化物流路线以减少碳足迹。这一时期,“供应链管理者”的角色进一步战略化——不仅要关注成本和效率,还要兼顾风险和可持续发展目标。
2020年暴发的新冠疫情是供应链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全球范围内的供应中断、缺货和运力危机将“供应链”推上了公众舆论的中心。2020年开始,企业高层和政府决策者愈发重视供应链弹性与安全。很多企业对供应链战略做出调整,例如实施区域化供应链,加强对关键物资的库存储备,以及引入更智能的风险监测系统。
疫情同时加速了供应链数字化进程:远程协同和实时数据成为必须,各企业纷纷上马供应链控制塔、供应商协同平台,以实现对供应链的实时监控和快速反应。供应链管理者运用算法重新平衡供需、优化库存配置,以缓解市场剧烈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可以说,COVID-19促使供应链管理从追求效率的范式快速转向效率+弹性+数字化并重的新范式。
行业协会在明确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者概念内涵方面起到了标准引领作用。以下列出主要协会的权威定义:
美国生产与库存控制学会(APICS/ASCM): APICS是供应链管理领域的重要协会之一。在其《APICS词典》中,将供应链(Supply Chain)定义为“通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工程化流程,将产品和服务从原材料供应商交付至最终用户的全球网络” (源自APICS术语词典,第14版)。对于供应链管理(SCM),APICS给出的定义是:“对供应链活动的设计、计划、执行、控制和监控,以创造净增值,建立竞争性的基础设施,利用全球物流,同步供需,并在全球范围内衡量绩效”。这一定义强调了供应链管理的全过程统筹和价值增值目标,反映出供应链经理需要具备的广泛职责。
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CSCMP): CSCMP前身是物流管理协会,是全球供应链从业者的重要组织。CSCMP对供应链管理的权威定义被广泛引用:“供应链管理包含了对所有涉及的采购、供应、转换和物流管理活动的计划和管理。重要的是,它还包括与渠道伙伴(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和客户)的协调与合作。”换言之,供应链管理不仅涉及企业内部的供应、生产、配送等运营环节,也包括跨企业的协同与信息共享。
美国供应管理协会(ISM): ISM成立于1915年,是历史最悠久的采购与供应管理协会。ISM关注**供应管理(Supply Management)概念,强调采购职能在供应链中的战略地位。ISM将供应管理的使命表述为“推动供应管理以创造价值并形成竞争优势”。这一描述体现了ISM对于供应链(特别是采购环节)的理解:不仅要以最低成本获取物料,更要通过供应策略为企业带来附加值。
其他协会与观点: 英国皇家采购与供应学会(CIPS)定义供应链管理为“在有效满足客户需求的前提下,高效管理从初级供应商直到最终客户的所有活动”,突出端到端的效率和效果平衡。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机构也从发展和公益角度关注供应链管理(如疫苗和救灾物资的供应链)。协会在其定义和培训中反复强调的理念:供应链管理者是跨部门、跨组织的“链条整合者”,其职责是让整个供应链高效运转并赋能所有参与方。
总结:20世纪至今,供应链管理者的概念经历了从碎片到集成协同、从内部优化到全球网络管理信息的演进。学术界构建了系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重要学者和著作奠定了供应链管理的知识体系;实践中,一个又一个里程碑事件推动理念深化,如术语的诞生、模型的出台、新技术的应用等;精益供应链、需求驱动供应链、数字化供应链等关键理念依次涌现,不断拓展着供应链管理的边界;麦肯锡、波士顿咨询等咨询机构通过实践和思想引领,加速了先进理念在全球的传播;行业协会则通过定义标准和人才培养,规范并提升了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地位。如今,供应链管理者已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企业价值创造和战略决策的核心力量之一。可以预见,随着技术和商业环境的演进,供应链领域仍将持续发展,其理念与实践的演变也将续写新的篇章
中通、圆通、韵达、申通、极兔的单票快递成本是多少?能赚多少钱?
1529 阅读商家朋友们注意了,抖音电商再次升级物流服务
914 阅读运价涨潮再来袭!美线抢运引发爆舱,或破万美金?
879 阅读物流战略规划的参考方法
861 阅读抖音618大促引爆物流业:港股龙头或迎确定性增长
818 阅读连续12年!顺丰守护茂名荔枝领
782 阅读顺丰、圆通、韵达、申通发布最新业绩
791 阅读满帮2025年一季度营收27亿元,业绩增长超预期
772 阅读京东物流&松下集团无锡智能产地仓正式运营
722 阅读京东物流陕西省大件京东帮招商
752 阅读